—— 記新華粵集團2023年“科研能手”何慧平先進事跡
何慧平于2012年8月加入新華粵,入職后在特種蠟公司噴霧裝置學習,2013年8月通過考核成為一名內操人員。何慧平通過對內、外操作流程的學習,掌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操作技能,2014年11月通過競聘成為副班長。她以嚴謹的工作態度,不斷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協助班長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2015年6月調至華隆公司擔任工藝員一職,這對她來說是發揮專業技能的好機會,更是自我成長路上的挑戰。
一、嚴于律己,學思踐悟漲知識
2015年6月份初到華隆公司,她深知自己理論知識與管理能力方面還不足以匹配工藝員的崗位職責。為此,她每天跑現場學習工藝流程,探尋每一條管線的源頭與終點,思考多種操作的靈活運用方式,記錄每一處閥門、儀表的位置和量程,摸清“脾性”,自我要求這些數據要能脫口而出。她總結積累每一次開停工的經驗,舉一反三,保證開停工效果次次進步。經過三個月的車間學習,她開始負責化驗室的工作交于給她,進一步去探索解決產品質量瓶頸問題。為了不辜負上級的期望,她整天在車間和化驗室兩頭忙,常常加班加點,充分利用儀器的空檔期專研于產品試驗,不斷重復吊樣、試驗、記錄數據、總結反思的過程。她就像上滿發條的時鐘,每次一干總是好幾個小時,力求找到最適合的生產配比。她要求自己必須以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去安排生產,確保產品質量達到客戶的要求。
二、兢兢業業,為降本增效出謀劃策
2018年底,為了解決炭黑原料油/乙烯焦油合格品罐內物料粘度不均勻問題,她不斷摸索、試驗,最終用一個混合器解決了問題。她到罐頂吊取罐內不同位置的油品,在實驗室取不同位置的油品進行粘度分析,數據證明:兩股不同粘度的油品進入儲罐后,在罐內經過簡單的攪拌,并不能使油品粘度保持長時間穩定。但兩股不同粘度的油品經過充分混合后再進入儲罐內,可以使油品長時間混合,粘度穩定時間長。也就是說泵和儀表風進行罐內油品循環的方式只能達到暫時性的混合均勻,很快會出現分層。根據試驗結果,她建議在匯合管線處增加一個混合器,以達到可以根據客戶要求的粘度范圍平穩地控制流出量,有效控制粘度。她提出的技術改造,從安全角度考慮,不僅可以避免儀表風吹掃物料管線導致的現場異味,同時也有利于穩定罐內壓力,減少安全環保隱患。從經濟方面考慮,按原來的操作罐內1米的物料就需要機泵循環一小時,儀表風的使用量每個月超一千立方,機泵用電量一小時8度,明顯減少了公用工程用量。經過她這次提出的技改后,只要平穩地控制兩股物料混合均勻后進入罐內的流量,就能穩定罐內產品粘度,達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2019年1月份,因塔底萘含量長期高達5%以上,生產處理量加大時尤為明顯,造成大量的產品工業萘損耗。她積極思考,尋找原因,經過長時間對塔內的波紋板填料和絲網狀填料的研究,她提出在最容易堵塞的塔進料口位置,把絲網狀的填料更換為波紋板填料。經過這次更換,裝置開汽正常后,塔底萘的含量基本都低于1%,每個月可增加約100噸工業萘的產量,得到增長,真空度同比有了大幅提高,節約了蒸汽用量,降低了單位生產成本。
三、循序漸進,為優化操作持續發光發熱
每當裝置不平穩的時候,她總是努力查找原因,確保每一個產品指標達標。她還積極根據產品的銷售情況,跟蹤下游客戶反饋的產品指標問題以及產品使用效果,及時調整工藝參數,進一步完善產品的分析項目和優化產品指標。
在工業萘結晶純度波動的時候,她反復取樣分析,在實驗室逐一研究每0.5℃的溫差對結晶點的影響,查明產品純度下降的原因,杜絕大量工業萘回煉的狀況發生。每天,她都在裝置和實驗室兩頭跑,把生產情況了解清楚再去實驗室查找原因,指導裝置平穩生產,及時解決產品純度不及格的問題,有助于維護客戶的穩定關系。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她多年來鉆研裝置生產工藝優化與產品試驗,致力于研發工作,為高新技術企業賦能。她快速成長,2023年6月取得“一種快拆式精餾裝置”的實用新型專利。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她在保證裝置安全生產、確保產品出庫合格等方面做出了不凡的貢獻,為公司實現降本增效的同時,推動公司發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她追求的境界。作為一名化工工人,她絲毫沒有懈怠,也不敢懈怠,未來的道路還很長,她將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為企業更長遠的發展助力,為新華粵系“1+2+N”戰略目標助力。
主辦:廣東新華粵石化集團股份公司
地址: 廣東省茂名市油城四路18號
郵編:525000
聯系電話:0668-2245686
網站備案號: 粵ICP備18065869號